你见过鹰形智能设备吗?它不仅有猛禽的凌厉外观,能展翅长距离巡航,更是从根源上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技术答案!这款“神奇伙伴”正是由我院土木2202班吴睿恩担任负责人、机械2303班陶鑫旺同学担任队员的团队研发的“云鹰”仿生扑翼机器人,近期在国创赛中大放异彩啦!

参赛团队在决赛现场
一、“我敢闯我会创”!国赛总决赛圆满举行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是由教育部等12个中央部委与省级政府联合主办,是国内规格最高、覆盖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2025年本届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核心主题,旨在激发青年学子创新潜能,培养科技报国意识。大赛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共吸引全球161个国家和地区、5673所学校的619万个项目、2443万人次报名参赛。总决赛于10月14日在郑州大学开赛,于15日落下帷幕。总决赛共入围项目4720个,涵盖高教主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职教赛道、产业赛道、萌芽赛道五大类。总决赛通过金奖争夺赛、排位赛等决出入围冠军争夺赛项目。
二、突破重围!吴睿恩带领团队斩获银奖
本次比赛,吴睿恩和陶鑫旺同学携《云鹰智巡——新时代中国智能仿生扑翼鸟探索开拓者》站在了高教主赛道的总决赛答辩现场。他们将智能仿生扑翼鸟的核心科技层层拆解,从空气动力学的优化设计,到自主导航系统的精准集成;从轻量化材料的创新应用,到群智协同算法的突破研发,每一个技术细节都展现出团队对项目的全维度掌控力,更印证了产品具备高水准的技术壁垒,彰显出新时代大学生的科研创新素养,最终斩获银奖。

项目团队成员在决赛现场(左二为吴睿恩同学,左一为陶鑫旺同学)
三、三年深耕磨“鹰翼”,硬核技术超亮眼
刚进大一时,吴睿恩便加入了机械学院高凯老师的队伍,开启了科研探索的启蒙之路。从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错,到国赛舞台上的巅峰突围,吴睿恩所在团队的备赛之路,始终围绕“务实、攻坚、落地”展开,每一步都瞄准顶尖赛事的严苛标准。
备赛过程中,“鸟类识别率”成为团队必须突破的难关——最初算法识别率远不能满足实际应用与国赛评审的严苛要求。为了提升鸟类识别率,团队在老师指导下扎根实验室攻坚。白天在实验室标注上万张鸟类图像,从麻雀的羽色细节到鹰类的飞行姿态,逐一优化算法的识别特征库;夜晚则轮流值守,每调整一组参数,就用模拟变电站、机场的场景模型进行上百次测试。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反复试错,直到屏幕上的识别率稳稳定格在97%,才敢暂时停下脚步。最终,经过研发,团队创新的基于YOLOv11框架自研轻量化、高泛化的目标检测算法,将识别精度提高到97.4%,能够有效进行驱鸟路径规划,并可及时避障,自主返航。机械结构方面,团队采用圆锥摇臂复合扑动机构,将飞行效率提高了32%,机构寿命延长了17%。团队采用S1223型流线型翼面以获得更大升力。目前,“云鹰”仿生扑翼机器人已获得人民网、欧洲时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
四、赛后心得
赛后,吴睿恩分享参赛感受时说:“大学学习不仅是学好专业书本上的知识,在实践里炼就思辨力、在协作中磨出沟通力、在试错中攒下创新力,这些综合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同样重要。同时,通过此次比赛,我们清晰认识到与其他院校仍存在差距。未来,团队会沉下心、扎稳根,以更务实的行动一步一个脚印追赶。”
图/吴睿恩 文/刘礼恩、赵抑扬
一审/黄文卫 二审/彭晖 三审/黄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