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教育教学创新改革,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化学与医药工程学院于2025年10月17日在云综教A307教室成功举办“青蓝缔合,催化赋能”系列教学活动——2025青蓝共建优质课堂《无机化学》示范课。本次示范课由学院青年博士何宛虹老师担任主讲,学院党委书记宋刘斌、教师能力发展中心李丽峰老师与学院20余名青年教师共同参与了本次观摩学习活动。

本次示范课内容聚焦《无机化学》中“酸碱反应与沉淀反应”的基础理论部分。主讲教师以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了“水的解离反应和溶液的酸碱性”及“弱电解质的解离反应”两大核心模块。

课程伊始,何宛虹老师从科学史的维度梳理了近代酸碱理论的发展脉络,系统阐述了从阿伦尼乌斯酸碱电离理论、富兰克林溶剂理论、布朗斯特质子理论,到路易斯电子理论及皮尔逊软硬酸碱理论的演进过程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性的认知框架。在讲授“水的解离与溶液酸碱性”时,何宛虹老师以“纯水是酸还是碱?”“同一水分子能否兼具酸、碱角色?”等思辨性问题为牵引,引导学生在不同理论框架下进行多维思考,深入理解水的两性本质及其在化学平衡中的特殊地位,并结合pH测定等实际应用,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针对“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这一教学难点,何宛虹老师从解离平衡的定义与常数出发,逐步推进至定量计算与规律推演,通过引入稀释定律,生动阐释了浓度对解离度的影响机制,帮助学生建立起“越稀越解离”的平衡移动观念,有效提升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深度与运用能力。整堂课逻辑清晰、内容充实,展现了主讲教师扎实的理论功底与独特的教学风格,其以科学史贯穿理论、以核心问题驱动思维的教学方法,为观摩教师提供了宝贵参考。

课程观摩结束后,现场交流气氛热烈。与会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设计展开了深入探讨,纷纷表示此次示范课视角新颖、逻辑严密,为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提供了宝贵范本。特别是何宛虹老师构建的“从历史脉络到前沿发展、从哲学思辨到实际应用”的教学逻辑框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思辨能力,让大家深受启发。这种自发形成的研讨,充分体现了“青蓝工程”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良好教研氛围,实现了跨学科思维的火花碰撞与教学理念的同步更新。

本次示范课以《无机化学》为基础教学载体,充分展现了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学院将持续推进“青蓝工程”教学创新活动的可持续性开展,通过“青蓝协同、双向促进”激发教学活力,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学院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为推动高质量人才培养师资力量提供坚实保障。
(图文/万金铭 一审/李丹 二审/喻林萍 三审/宋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