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化青年学生党员党性锻炼,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近日,学院桥梁卓越与岩土隧道学生党支部24名师生党员赴湖南韶山,开展“走进伟人故里 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色研学活动,让“行走的思政课”成为锤炼党性、涵养情怀的生动课堂。
红色沃土孕初心,党性锤炼始足下。在毛泽东同志故居的青瓦泥墙前,师生党员循着伟人足迹,系统学习毛泽东同志少年时期“耕读传家”的成长经历与“睁眼看世界”的革命启蒙历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迈誓言,让在场学生党员深刻体会到青年一代应有的家国担当,更明晰了党性修养中“初心本源”的核心要义。
在毛泽东同志铜像广场,党性锻炼的仪式感转化为信仰传承的内生力。全体师生列队肃立,向伟人铜像敬献花篮,整理缎带、三鞠躬,每一个动作都饱含崇敬之情。面对广场左侧鲜红的党旗,学生党员代表领誓,全体党员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铿锵誓言穿越时空,既是对革命先辈的深情告慰,更是新时代青年党员“强国有我”的庄严承诺。
文化浸润铸灵魂,育人无声显担当。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之行,成为一场沉浸式红色文化育人实践。馆内珍贵的历史文物、照片与数字化场景,串联起毛泽东同志从韶山走向全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光辉征程,构成了一部立体鲜活的红色教材,引导学生党员在可触可感中汲取理想信念力量,思考如何将革命先辈的斗争智慧转化为专业学习中的攻坚能力、党性修养中的担当精神。师生们围绕“红色精神与专业成长”展开现场研讨,让文化浸润从“被动接收转”化为“主动思考”。学生党员汪雨钦感慨道,“作为土木学子,我们要把‘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传承融入桥梁隧道建设事业,让红色基因成为专业报国的精神底色。
此次研学活动是学院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实践,实现了党性锻炼与文化育人的同频共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深挖红色资源的党性教育价值与文化育人内涵,将研学中的鲜活案例转化为课程思政素材,构建“红色研学—案例开发—课堂融入—实践转化”的育人闭环。通过系列举措引导青年学生在传承红色基因中锤炼党性修养,在赓续精神血脉中精进专业本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持久红色动能。
(文/董治佑 袁誉峻 图/院新媒体 一审/董治佑 二审/吴振华 三审/肖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