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梭子丘村的马合口中学操场上,课间时分鼓点铿锵,学生们身着民族服饰,手持仗鼓,舞步翻飞。尚道军校长站在场边,目光专注,嘴角含笑。这位非白族出身的校长,却成为白族非遗文化“仗鼓舞”在校园落地生根的关键推手。他将非遗传承融入日常教育,在湘西大山深处,用行动诠释着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对文化传承与乡村教育的执着追求。7月4日,国产a视频免费观看不卡“芙蓉学子”文梭新韵实践团走进校园,聆听他的育人故事。
扎根乡土:几十载耕耘践初心
尚道军的从教之路,始于一份对乡土和教育的朴素情怀。从长沙水利学院毕业后,他本有机会走向更广阔的城市舞台,但他选择来到桑植,扎根基层。从偏远乡镇到县二小,再到如今的马合口中学,他像一颗坚韧的种子,在乡土教育的土壤中深深扎下根来。
“这片土地和这里的孩子需要教育者,基层教育,总得有人来做。”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让尚道军放弃了都市的繁华,扎根乡土。他深知,在升学压力不小的乡村中学,教育不仅仅是分数的竞争,更是点燃希望、塑造人格、传承文化的系统工程。他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了学校和孩子,在相对平缓的节奏中,执着于教育的深耕细作,用几十载耕耘践行教育初心。
非遗育才:仗鼓舞步进课间
面对马合口中学90%以上学生的白族身份,尚道军敏锐地意识到:文化自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石。2017年,当县里倡导建设个性化特色课间操时,他果断决定引入白族非遗“仗鼓舞”。
“初衷很明确,一是强健学生体魄,二是传承白族文化,汲取先辈智慧,让孩子们了解、认同并热爱自己的民族根脉。”尚校长回忆道。这并非易事,学校师资匮乏,老师们大多非白族出身;学生年龄差异大,低年级协调能力弱。为此,学校专门聘请了白族仗鼓舞非遗传承人郑老进校辅导。从三年级起步,经过一个学期的刻苦训练,学生们逐渐掌握了动作要领,如今3-9年级学生已能熟练舞动。
面对部分“课间操耽误学习”的质疑,尚道军坚持“三特四一”的办学理念,即教师有特长、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点,将文化传承视为学生不可或缺的“特长”。他坚信:“培养学生特长与文化学习不矛盾,反而能促进身心发展,丰富校园生活,融洽师生关系。”实践证明:课间操不仅没有影响成绩,反而成为学生释放压力、阳光成长的催化剂。铿锵的鼓点,律动的舞姿,成为这所乡村中学最鲜明的文化标识,这是尚道军“重德育美育、促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生动注脚。
久久为功:特色课操成品牌
尚道军深知,非遗的校园传承,贵在坚持与创新。从2017年至今,他带领学校不断优化仗鼓舞课间操,使其形式更丰富、内涵更深厚。学校老师也纷纷学习,如今大多能传教仗鼓舞,确保了传承的可持续性。政府修建的白族文化墙环绕校园,无声地诉说着文化底蕴,也为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环境氛围。
“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要让民族文化活起来,让学生有认同感和自豪感。”尚道军认为,将仗鼓舞融入日常课间操,是“活态传承”的重要一步。它打破了非遗传承与年轻一代的隔阂,让古老的技艺在青春的律动中焕发新生,同时,他更看重其推广价值:“这证明,少数民族地区完全可以依托自身文化资源,打造特色体育活动,促进非遗传承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赢’。”这种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马合口经验”,民族的,也能成为校园的、国家的、世界的。
用爱守护:照亮留守童心路
作为分管幼儿园到初中“大政方针”的校长,尚道军面临的挑战远不止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特有的难题——留守儿童沉迷手机、家庭教育缺失等,同样考验着他的智慧。他提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乡村教育的“痛点”,“隔代亲”的溺爱和部分乡村家长文化认知的局限,使得监管困难重重。
对此,尚道军展现出基层教育者的务实与仁爱,他要求老师“树立仁爱之心”,对每个学生发自内心地接纳,一视同仁。“学习是苦的,心态很重要,”他强调,“我们要培养的是自律、自制的习惯,是正确的人生观。”他反对简单体罚,主张通过沟通化解矛盾,努力弥合家校之间的鸿沟。他的目标朴素而坚定:“想读书、能读书的孩子要管好;成绩不理想的,也要培养成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有限的条件下,他坚持不补课,保障学生课余活动时间,相信课间操带来的放松与凝聚力能更好助力学习。
鼓声不息:点亮乡教新希望
采访尾声,谈及未来,尚道军目光坚定。他将继续深化“仗鼓舞”特色教育,将其做得更精、更优,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对于关注乡村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大学生,他寄予厚望:“青年人是未来的希望。你们有知识、有视野,可以深入调研,用新思维为非遗传承、乡村教育发展注入活力。每一次关注,每一次实践,都是宝贵的推动力。”
回望操场,鼓声未歇,舞步正酣。尚道军的身影融入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几十载躬耕,他用坚守诠释了基层党员干部的初心;非遗育才,他用创新探索了民族文化与教育融合的新路;仁爱润心,他守护着乡村学子全面发展的根基。这鼓声,如同不竭的源泉,滋养着马合口的乡土,也润泽着孩子们的未来,民族文化的未来。
(文/战彦回 杨树涛 唐家歆 图/罗令驰 一审/周云鹏 二审/刘莎 三审/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