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记苗族插绣非遗传承人曾冬娇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9日 来源: 作者:


顺着大园古苗寨蜿蜒的石板路右转,柳暗花明间,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苗韵绣传”实践团寻访到了湖南省邵阳市苗族插绣非遗传承人曾冬娇老师。阳光洒满小院,身着苗族服饰的曾冬娇,正专注地修剪一幅未完成的绣品《金童玉女》。她对实践团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娓娓道来那段深藏于针线间的岁月故事。

“人家不会做都在学,你为什么不去学?”

在外祖母家时,曾冬娇便对苗绣耳濡目染,时常帮忙绣制一些小物件。后来通过开绣花厂的舅舅进一步接触到了苗族插绣,虽然迫于生计一度搁置,但埋藏在心里的那份热爱从未熄灭。

2008年,时任大园村村长的杨小聪注意到前来举办展览的阳俐春老师,便邀请她在村里开办濒危的苗族插绣传习班,苗寨女子从此有了系统学习插绣的机会。

回忆起拜师经历,曾冬娇眼泛笑意:“阳老师来的那天,我正在邻居家帮厨。那时也正值农忙,实在抽不出时间。但我婆婆说:‘人家不会做都在学,你为什么不去学’。”农忙一结束,尽管同期的学员已学习近半月,曾冬娇还是毅然加入了传习班。凭借儿时积累的插绣经验和自制服装的经历,她很快适应了传习班的教学节奏。

入门第一天,阳老师递给她绷子和自制的针,让她照着画好的小枫叶图样练习。第二天,面对阳老师新画的大枫叶图样,她萌生了创作冲动:“我不按这个绣了,我要自己画”。第一次绣动物,她绣了只熊猫,“阳老师看到后特别高兴,那份鼓励我至今难忘”。

“冬娇,你一定要把这项技艺传下去!”

学习期间,曾冬娇的灵性与刻苦令阳俐春深感自豪。申报非遗传承人时,曾冬娇曾一度因农事繁忙而搁置申请。远在四川的阳俐春得知后,立刻打来电话,倾诉了自己因时代所限、未能让绣品获得更多认可的遗憾。她恳切地敦促曾冬娇:“你拥有这样的机会,一定要积极申报!”最终,曾冬娇荣获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岁月流转,师徒情谊愈加深厚。弥留之际,阳俐春在病榻上紧握着曾冬娇的手说:“冬娇,你一定要把这项技艺传下去!”就这样,恩师沉甸甸的嘱托成为曾冬娇数十年如一日坚守传承之路的精神支柱,她从阳俐春手中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如今又将其郑重地传递给下一代。对话中,曾冬娇自豪地向实践团展示两位弟子的作品,欣慰地称赞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扩大传承面,每逢宣传推广插绣的机会,曾东娇必定积极争取,无论学习时间长短,都倾囊相授,细致入微。这份坚守,不仅是对恩师遗愿的告慰,更是曾冬娇心中视若己任的使命。

“是你,照片上的人就是你!”

在四八姑娘节的热闹气氛中,大园古苗寨迎来了八方游客。其中一位游客凭借网络上的图文线索,几经辗转,终于寻到曾冬娇的住所。一边端详着“湖南省非遗项目苗族插绣传习所”的牌匾,一边仔细比对着百科词条里的照片,游客的目光瞬间锁定眼前的曾冬娇:“是你,照片上的人就是你!”忆及此景,曾冬娇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都是网络上找到的,以前可找不到呢。”

苗族插绣,这项深藏于古寨、承载着厚重民族记忆的非遗技艺,在漫长岁月里,依靠一代代传承人的默默坚守才得以延续至今。如今,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与高校社会实践团队的倾力相助下,它正拂去历史的尘埃,绽放出凝聚苗族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璀璨光芒。

曾冬娇感慨苗族插绣迎来了发展的好时代,作为传承人,她欣喜地登上了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列车。近年来,当地政府搭建宣传平台、举办非遗展览,大学生团队深入古寨进行推广传播,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使得非遗传承人知名度显著提升,苗族插绣渐渐走进大众视野。与此同时,曾冬娇积极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插绣创作视频,展示苗族插绣魅力,让传统技艺在现代语境中焕发生机。

当实践团告别这座农家小院,曾冬娇伫立门前,目送成员们远去。旋即,她又拿起那幅未完成的绣品,重新投入创作。一人、一屋、一幅绣品,时光仿佛在此刻定格,诉说着一个传承千年的故事。这条文化血脉,必将在岁月长河中静静流淌,滋养着未来一代又一代的心灵。


(文/王紫瑞、刘洁、李汶灿  图/杨欣怡、李晨  一审/刘海兰  二审/刘莎  三审/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