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4日上午,2025全国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创新技术大会主题论坛一“交能融合理论与实践”在长沙举行。论坛邀请政府、学界与产业界代表,聚焦交通与能源深度融合的战略、技术与实践,共谋交能融合发展新路径。我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系主任、副教授张怡琼作为学界代表受邀在分论坛作《交能融合背景下能源存储与转换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专题报告。
会上,张怡琼副教授围绕“动力端、储能端、发电端、氢能端”四大方向展开叙述。
在动力端,针对高镍、富锂锰基正极材料,首创改性元素分布预测模型,开发短流程制备技术,成果已服务宁德时代等企业;在固态电池方面,突破固体电解质复合膜改性与多重协同包覆技术,显著提升界面稳定性与循环性能。
在储能端,针对钠离子电池硬炭负极,开发基于生物质前驱体和环氧树脂的两条技术路线,实现高比容量、快充及优异低温性能,已初步完成成果转化。此外,构筑铁基单原子催化剂,开发高能量密度金属空气电池,相关产品已在河南南乐县产业化落地,并成功向部队交付单兵电源。
在发电端,学院研究团队在2023年于《Nature》期刊上发表柔性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原创成果,利用对称性原理实现超薄硅片从“本征脆性”向“轻质柔性”的转变,为交通场景光伏集成提供新材料可能。
在氢能端,开发低电位阳极电氧化耦合阴极制氢技术,实现低铂/非铂燃料电池催化剂材料的可控合成与性能优化,构建绿氢制-储-用闭环体系,加速推进氢能高速走廊与绿色港口示范工程建设。
张怡琼副教授指出,交通与能源的深度融合离不开先进能源材料的支撑。她呼吁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先进能源材料成果转化,赋能交能融合创新发展。
(图文/许相昱 一审/李锦文、张怡琼 二审/李灵均 三审/郑延恒)